缘起
我遇到的现象
自从大概4、5年前起,人工智能(AI)的概念逐渐兴起,一如前几年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无论是媒体的播报,还是人们的谈论,都随着业界的进展大大增加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对AI技术没有了解的人,在赞叹AI展现的不可思议能力的同时,以人类特有的想象力,“赋予”了AI无穷的能力。其中最令人激动而又恐惧的,则是AI可能会产生类似人类的“意识”,包括情感之类的说法。
然而,就像技术发展领域的一个个大泡泡一样(著名的如21世纪初的.com泡沫),人们对AI的吹捧,也充满了很大的泡泡。
下面,我以自己对AI技术的了解,来从技术的角度破解对AI的这类迷思。
我对AI的学习和了解
2017年,我学习了著名的、由前百度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Andrew Ng教授的Coursera课程:Machine Learning。虽然对AI的实践并不多,对于Deep Learning的算法了解也很少,不过大体上建立了对AI的技术基础。
非技术人员对AI的经常误解
一个最经常的误解,是认为AI无所不能。的确,对于不明白里面技术实质的人来说,既然AI能够下棋、翻译、识别人脸、驾驶,甚至可以作出医疗诊断,那么自然而然地认为,AI当然已经产生了一些”意识“,它最终可能会进化成电影《终结者》一样的”智能“,人类可能会被迫与”类人智能“相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恐惧它,担心它会替代自己的工作。作家担心它会代替自己写作,工人担心它会使自己的工作消失(部分的确是)。
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的聪明人,比如霍金(对,就是那个写了《时间简史》的),经常对大家发出”要警惕人工智能“的耸人听闻的声音。
以上的很多说法,虽然有部分是事实(比如流水线工人的担心),但也有很多东西,AI其实无能为力。
关于AI的事实
AI的技术实质
人工智能的算法,(大部分情况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逐渐逼近“的算法。以最简单的分类为例子,下面这张图片展示,机器学习算法是如何找到一个不错的分类参数。
对于大学中万恶的高等数学还残留有一丢丢印象的同学来说,可能还会记得”偏导“的概念,机器学习算法就是通过:一次随机分类->通过偏导调整一点参数->再调整->再调整…的方式,找到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结果。
那么,聪明的,你告诉我,这个”AI“跟”意识“有什么关系?
从这个小例子,我们也可能得到一些结论:
-
人工智能需要数据。如果没有图上上面几百个已经有了结果的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再NB,也无能为力。
-
人工智能需要大量运算。一般来说,机器学习算法,能有O(n*log(n))的时间复杂度就已经算是非常理想了。很多算法的复杂度可能是O(n^2),甚至是O(n^3)等。对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有了解的同学,会明白这个概念的意义:大量的消耗运算量。
-
人工智能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人类已经知道了。AI并不像阿拉丁神灯一样,你跟它说一声”神灯神灯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好像哪里不对劲),它就可以回答。
-
人工智能是个笨蛋,你必须告诉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它才能慢慢学习。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我们人类知道答案,它才有可能知道答案。如果连我们人类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AI也不会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人工智能发展最快的,都是像Google、百度这类大公司,因为它们既有数据,也有运(R)算(M)量(B)啊。
AI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可以很明确地被定义的问题,是AI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自动驾驶;
图像识别;
声音识别、合成;
翻译;
医疗诊断;
自动化;
智能推荐算法;
等等。
AI无能为力的地方
意识(感情),这是(至少目前)人类所独有的,也是我们”万物之灵长“可以骄傲的地方。
情绪判断。不能说完全无法判断,但现在的AI算法的”聪明“程度,估计连1、2岁的小孩都不如。
自己找问题,自动解决。如果你不告诉它,一个”人工智能“是永远不会想到要给一组数据作分类的。
创造性。跟上面一样,因为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创造性。
另外,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以为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让一些即使有一定技术背景的人,也会以为人工智能能做。后面我会逐渐搜集起来,一个一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