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这是2016年10月份,刚听了这本书,写的一篇文章。回头看起来,并不让人感觉满意,很多都是对于内容的平铺直叙,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里面很少。因此,这不是一篇好的读后感。之所以还写出来,只是为了记录一下。以后的读后感不会这么写,而应该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样的写作方式。
正文
一直想重拾小时候喜欢读书的爱好,却一直没能实现,现在,通过喜马拉雅FM,我终于又将一本书读完了,而且读书的速度很快,大概4天左右的时间,质量也很高,并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方式,而是对内容印象很深。这让我觉得找到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不枯燥,印象深,能学到东西,而且速度快。以后会经常尝试这种读书方法,虽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果没有资源,就没法读了。
基辛格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有点像李光耀的人物,和中国各个领导人都认识,并且和他们交往不浅。他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见证了中美关系一步步的发展。这本书里,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的特质,中国艰难的转变,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各个领导人的性格特点。
在基辛格眼里,近代西方和中国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充满了坎坷,原因是西方和中国理念的巨大差别。西方当时处于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认为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往,而中国当时还是”天下”的概念,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为中华,番邦,未开化之地等,并以此来处理和”蛮夷”之间的事物。直到1840年之后,中国在和西方列强的交往中,被迫逐渐放弃这种概念。尤其是1895年之后,中国的”中华”尊严荡然无存,陷入痛苦的低谷。他着重阐述了中国的”以夷制夷”方针,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
后面,他着重阐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历经和苏联的艰难谈判,朝鲜战争,和苏联逐渐闹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领导层坚持的独立自主选择,以及战略思考和措施。
第三章节,他阐述了在此基础上,中美刚开始的对立,和后来因为共同的敌人而逐渐缓和的关系。他着重描述了他参与的事情,即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细节,中美各自的考虑,如何小心翼翼的互相试探,他们如何秘密访华,他对中国领导人的感官等。
后面还讲了中美如何讨论遏制苏联,中国对美国的态度。到邓小平时代,江泽民,胡锦涛时代的外交的发展。
最后,他着重谈及,当前时代,在中国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中美如何避免20世纪初期的”修昔底德陷阱”,即需要中美大量不懈的工作,努力建立战略互信。他提倡太平洋共同体概念,以减少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抗的可能性。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人多东西。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我更加理解了中华文化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和封闭,让中国丧失了赶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在作者眼中,毛泽东是一个帝王,是在”接见”他们。他的思想深邃而难以琢磨,喜欢用双关,战略设想眼光宏大,在他面前,其他人就像是学生。周恩来则是娴熟的外交家,但是后来也被打倒了。他们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自豪感和自尊心,避免出现求助的感觉。邓小平则非常直率,直奔主题,他没有毛泽东那样的哲学思想,更注重实际问题,致力于改革和开放,并在最后通过一己之力挽留了改革开放。江泽民更平易近人,而在他的眼中,没有胡锦涛的个人形象。
在我看来,毛泽东雄才大略,哲学思想深奥,但却执拗于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目标,导致走向一个错误的目标,中国耽误了数十年。邓小平和江泽民,他们一个比一个”战略高度”更低,更愿意去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虽然没有多么的激动人心,纵横捭阖,在治理国家的效果上,却是毛泽东不可比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对外政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性,比如对独立自主的坚持,对外国干涉的坚决反对,对台湾问题的坚持原则等,,这样也导致了对外政策的延续性。我想,这是由于相同的目标,和相似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