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变自己开始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Posted by 彳亍而行 on June 13, 2017

按:

这篇文章本来是为了给我爱人交作业用的,所以有些地方的表述方式稍微夸张了一些,不过仍然准确的表达的我的意思。

对于这本书的前半段,即个人修养方面,我理解的比较深入,实践上做的也更好。但对于后半段,即公众领域的成功,我仍然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方面是我比较薄弱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最近感觉对于人生所谓“终极真理”有了理解,即“大道至简”,其实很多理论,都可以融会贯通,是一体的,一法通则万法通。或许这种理解仍有些浅薄吧,但对于我自己,算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正文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虽然到现在只看了这本书的前半段,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仍然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一次新的总结和更新,给我的工作、生活、交际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本书里的重要观点,我几乎都对它们举双手赞成,并准备一步一步的付诸实践。这不是一篇抒情文章,也不仅是一篇读后感,更是我在这本书的激励下,准备对我的人生做一个重新梳理和行动的自我宣言。

从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改造自己”,这本书的主旨,就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这个主要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对于如何让团队中的伙伴配合自己的工作,如何让他们积极主动起来,有着一套“术”的概念。比如最普遍的,通过奖励/惩罚政策,或者通过人格魅力/号召力,来鼓动工作伙伴的热情。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孜孜于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希望能够借助这种策略来实现有效的管理。我还一直苦恼于自己的“人格魅力”不够,不能够吸引其他人心甘情愿的工作。然而,这本书从开篇就否定了这种本质上企图通过“个人魅力”来实现目的的“捷径”思潮。是的,就是捷径,这点醒了我,我所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问题,根源都在于我自己的品德。现代社会,浮躁的人心下,很多人没有耐心一步一步夯实自己的基础,在许多“马云”类一夜暴富的传奇中,失去了理性和耐心,而到处寻找能够快速成功的“捷径”,希望能够“弯道超车”。然而,这本书告诉我,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技巧和诀窍似乎很管用,但只能是“狗皮膏药”,治标不治本。治本的关键在于自我修养,这个老套却又历久弥新的词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竟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中国传统提倡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从修身开始。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是修身。由此可见,一切改变的初始都在于改变自己,也只能在于改变自己。

对呀,我能够改变谁呢?连伴侣都不一定听我的,真正能够自始至终都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的人,只有我自己。一个问题来了,谁能够完成?没有人,只有我来完成,这就是“积极主动”;我的目标,我的人生价值,如何去实现?我来构思这个未来,并向着预定的目标一步一脚印的前进,确保按照既定的目标推进,这就是“以终为始”;在向着既定目标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我仔细考虑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是十分紧急但如果一出现就会影响整个目标实现的关键风险因素,并提前想好解决方案,尽量避免此风险因素的出现,或者说当此风险因素出现时给既定目标带来的冲击力降到最低,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要事第一”。而“公众领域的成功”这一部分,虽然我只看了标题,但“双赢思维”、“知彼知己”以及“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都是我赞同的,我相信,当我阅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它将对我的人生观再次产生影响。而这以下所有的习惯,都立足于一个基本点,“由内而外的改变自己”,来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立足于“我”。

传说中,佛祖降世时,说了一句话,“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当然有佛学里可能有更深的解释,然而现在我理解了这句话最浅显的一层意思,“我”才是独尊的,是一切的根本。这本书的前言里,列举了许多人类经常面临的挑战,“谴责和抱怨”,“我现在就想得到”,“渴望理解”,“冲突与分歧”,我想只要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发现存在这些心态的人,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作为我们自己,如何才能够避免这些消极的心理,成为一个积极的人,达到我们的人生目标,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一生的事情。

我们都在路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