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降魔篇》,从第一次,在电影院跟朋友看,到后面在电脑上跳着看,到现在已经是第四遍了。每一遍,可以说都是大体上相同的感受,但总是让我看了还想看。它还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现在看其他的电影,已经很少有能够看下去的了。 不过,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算是比较低的,只有7.2分,只能算是中等。
个中原因不难揣测,一个是SB宣传,将之宣传为周星驰的搞笑力作,结果座是卖上去了,但人们进去之后,发现你妹的,这哪里是搞笑片啊,这明明是惊悚片,甚至是恐怖片啊!你看那个鱼精,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甚至被吃掉;玄奘回来之后的痛哭,都让人感到悲哀。还有猪妖那段,更是惊悚到吓人,有一股非常诡异的感觉。整个片子中的世界,也是一个妖怪横行的大背景,要不然哪里来的那么多驱魔人呢,而且玄奘师傅的白板上面,一个个妖怪,和他们的说明,都在暗示着,这是一个非常黑暗的世界。 另外一个被诟病的原因,是这部片子被认为是《大话西游》的续篇,从整体的主旨“大爱小爱”,到玄奘与陆小姐的对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与《大话西游》遥相呼应。但是它给人的感觉,却与《大话西游》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大话西游》里面有无数个广为传诵的经典句子,无论是搞笑的“I服了u”,还是关于爱情的“我猜中了开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等等,而《西游降魔篇》呢,甚至没法想到一个能够让人记住的句子,即使是所谓“大爱小爱”之说,与《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名句相比,也太过苍白。 还有,《西游降魔篇》的逻辑,也是它的硬伤。陆小姐与玄奘是如何相爱的?沙僧和猪刚鬣为何诚心诚意跟着玄奘的?还有,恐怖无比的魔王孙悟空,就因为没抗过不知如何出现的“如来神掌”,然后被玄奘耳语几句,然后就被搞定了?一系列硬伤,都解释不通,也难怪有人认为像是被总菊切了一样。 不过,我从《西游降魔篇》里,读到的却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大话西游》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瓷器。细节丝丝入扣,织起了一个精致而复杂的大网,几乎每看一遍,都能有前后呼应的新发现。其主旨也很清楚,对于各种人,无论是看热闹的小孩子,还是憧憬爱情的青春期,抑或是人至中年,各有各的感悟,能做到这个地步,殊为不易。 而《西游降魔篇》,则像是一个古朴的陶器,手绘的那种。乍一看上去,神马玩艺儿,颜色难看,纹理粗糙,用着还不太好用,像是一个不专心的匠人的失败作品。不过,如果慢慢来看的话,你看,它的个头,它口的大小,都差不多;用的时间长了,感觉还挺顺手,各个地方也能够感觉到搭配的用心。它没有《大话西游》那种精致的雕琢感,也摒弃了无用的细节,所以玄奘在地图上就完成了寻找孙悟空的任务。它不考虑细节逻辑,看似是随意为之,草率到让人受不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故意的草率,精心策划的随意,而导演似乎也没有想解释这一切,我的作品就是这样。这就出现了两个极端,对于导演在意的地方,像猪刚鬣那段的惊悚,连大人也会被吓一跳。而导演不在意,或者说认为不需要表现的地方,比如如何找到的孙悟空,则被忽略到一张地图上,仅仅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逻辑——你能够连起来,看的懂。 想到两个段子。一个是鲁迅评论红楼梦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另外一个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并且哈姆雷特其实我也没看过。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既然我能够看到这些东西,它就挺值,对的起我那两张电影票。